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,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,加强清廉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清廉自律。《老子》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阐述,学习它,从中可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养料,从而提高自己的...[查看详情]
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他是最早最好的民间教师,将传统学问传播到平民那里。《论语》是记载孔子与弟子的言行,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一本书。 《论语...[查看详情]
两千五百年前,孔子曾经用一分为二的方式来划分现实社会中的人群——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”(《论语·阳货》)。这里可以将“上智”说明为代表社会统治阶层的常识分子,将“下愚”理解为被统治的平民百姓。孔子说的“不移”,...[查看详情]
在雷锋的日记里,有不少他做好事受到赞赏、奖赏的记录。1962年元旦,他在日记中写道:回顾入伍两年来,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一点成绩,部队党委就授予自己“模范共青团员”和“节约标兵”光...[查看详情]
春秋时代是因为鲁国的编年体史书——《春秋》而得名的,以一部书命名一个时代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。 春秋并不是政治...[查看详情]
《老子》有言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其意是知道满足,就不会受到羞辱;适可而止,就不会受到危险。这启示大家,干工作、办事情不仅要知行,而且要知止。知行则可以拓新,知止则可以...[查看详情]
慎始,就是慎重地对待事情的开始,一经发现不良思想苗头和出格行为,坚决及时制止,防微杜渐,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。 敬终,就是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终结,将好的方面坚持到...[查看详情]
“徐福东渡”,是一个反映古代中日交往的古老传说,其中夹杂着历史真实与合乎逻辑的推理。这里,笔者以中日有关文献为依据,对此作些考辨。 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徐福东渡的...[查看详情]
众所周知,刘邦能成就伟业,得益于善于用人。在总结成败得失时,他曾有一番精辟的论述:“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。连百万...[查看详情]
古人云:“百善孝为先。”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,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在这些先人的身影中,大家找...[查看详情]